Google Ad
- Mar 24 Mon 2008 21:14
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點基本規劃課程認識
- Mar 24 Mon 2008 21:00
綜合領域 十項「指定內涵」
- Mar 24 Mon 2008 00:53
4/23 世界閱讀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以及宣揚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但為何會把世界閱讀日定在4月23日﹖
原來「4.23」在文學界有種特殊意義,相信大家都認識莎士比亞,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便是於1616年4月23日逝世,除此之外,許多傑出的作家如Maurice Druon、K.Laxness、Vladimir Nabokov、Josep Pla和Manuel Mejia Vallejo,都在4月23日出生或辭世,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可說是別具意義。
- Mar 23 Sun 2008 23:54
IQ、EQ、後設認知 誰?提
EQ GOLDMAN
後設認知 FLAVELL
- Mar 23 Sun 2008 23:41
非常利害的部落格 藍色空間
- Mar 22 Sat 2008 19:24
繁星計畫
繁星計畫原為國立清華大學於2006年,為縮減城鄉差距而推動,方式為採用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給予城鄉高中平等之機會,同年,中華民國教育部為了實現「照顧弱勢、區域平衡」,呼籲其他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5年500億之獲選學校)加入,核定由「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12校辦理繁星計畫。名額以外加名額方式提供786名招生名額。
- Mar 22 Sat 2008 04:38
壹值出現卻搞不懂的項目分析
- Mar 21 Fri 2008 23:21
功能固著、心向作用
烈而固定的概念(Duncker,1945;Mayer,1991),譬如:一般人習慣用茶杯
喝水,久而久之就覺得茶杯只有喝水這個用途,而其他可能的相關用途就不易或無法
想像得到,因個人經驗與習慣的束縛,阻礙了有效解決問題構想的產生。)
- Mar 21 Fri 2008 23:06
阿特金森 避敗求成 ATKINSON
成就動機理論主張人有求成需求與避敗需求,每個人對於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物,會產生自我認同感,並且能自動自發地去追求,因此要讓學生對其所學的課業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可採取兩種方式(李宜玫,民84):
(1)上課前明確告訴學生學習本單元後,你將獲得那些知能;(期望)
(2)上課中所學的教材內能與日常生活經驗做結合,讓學生能實際體會各科的教學價值。
- Mar 20 Thu 2008 22:36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一詞最早係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y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
- Mar 20 Thu 2008 06:10
精神分裂症
- Mar 20 Thu 2008 05:54
FLOWER 宗教發展六階段 (1974)
5-6歲神話文字信仰(mythical-literarl faith)
- Mar 20 Thu 2008 05:38
學校重整運動
自有人類以來,便有教育活動產生,然而對於什麼是好的教育、如何進行好的教育,包括教育內容與方法,行政組織結構、管理與決策,經費與資源分配等問題,卻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有不同的想法與作法。
自一九八O年代以降,美國對於學校教育的環境與結果不滿意,乃興起第二波的教育改革,「學校重整」(restructuring)成為新的教育運動,而這股風潮亦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澳洲、紐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均展開許多相關的努力。透視學校重整的運作,可發現其受到民主參與、市場機制、績效責任、專業自主等意識型態影響甚深,故而重建並不僅涉及學校內部組織的重組,教與學的核心以及教師、家長、學生的彰權益能(empowerment)皆是重要內涵。
- Mar 20 Thu 2008 04:03
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被造物」。
「訓練使動物性變為人性。」
「人由於教育始能成為人。」(Man can only bEcome man by education.)
這三句話指出教育的需要、功能、與目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為「人」(Person),有人味兒的人,或有人的格調(亦即人格)的人。這個「人」是具有是是非非、自由自律、及和諧美感等綜合的人格特質的人。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內在目的,屬於一種「無目的的目的性」。這是一種可普遍化的目的,循此理想就易達到大同的教育理想。所以康德說:「父母只為家庭,王侯只是為其王國。二者都沒有把普遍的善與完美……當作終極目的。但是教育計劃的建立非大同的不可……好教育即是世界上一切善的源泉。」(註四)這可說是一種「世界觀」(Weltanschauung)的教育理想。當然康德並不反對教育之俗世的或實利的等外在價值或目的,不過這些都應朝著大同的理想去適應,不然就易使教育越辦越悖離教育的常道。
- Mar 20 Thu 2008 03:31
尼采 駱駝、獅子、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