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意目標並非詳述目標,僅敘述程序及原則,以指引課程編製,並界定存在於課程設計的原則,而非終極目標,它引導我們注意過程而非目的。
表意目標係指學生經由設計好的學習活動,所產生的可能結果,這些結果不事先訂定,也無事先建立的評鑑標準。
價值澄清教學階段:瞭解、關聯、評價、反應
1.瞭解期:讓學習者瞭解將學習或使用的概念、理解及相關的學習資源。
2.關聯期:指導學習者將瞭解期的資料和個人的觀點,做適性的聯結。
根據哈格雷夫斯Hargreaves 中小學教師 非正式團體規範有三:
1.教室自主(classroom atonomy):教師自行選擇、決定教學及訓育的方法,不受干涉。
班克斯(Banks,1909)所提出的多元文化課程的統整模式,較具代表性;
另外國內學者黃政傑(民84)綜合中西文獻所提出的觀點亦頗為完備,茲分述如下:
一、班克斯主張的課程設計的途程:
Tuckman 在1977年歸納的五階段團體發展模式:
(1)形成期(Forming)
(2)風暴期(Storming)
(3)規範期(Norman)
(4)表現期(Performing)
同時制約:兩者同時出現 同時結束
延宕制約:CS在UCS前出現 兩者同時結束
遺跡制約:CS先出現,停止後一段時間再出現UCS
「讚美」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評價式的讚美;另一種是讚賞式的讚
美。
(一) 評價式的讚美 具有摧毀性,會製造焦慮,養成依賴。常見的評價是讚美有:
「你是個好男孩」、「你表現很好」、「繼續做你的好事」。當孩子聽到這種讚
實作評量的評分大致可分為整體式評定法(global rating)和分析式評定法(analytic rating)二種,而此二種又各有3個評量法.
(一)整體式評定法(global rating)
1.作品等第量表排列法: 以作品量表的方法評定等第,它是包括一系列的樣本作品,代表不同的品質而給不同的分數.評分者拿它作為參照標準 ,看手上作品最接近那個作品,就得那個分數.
(一)理性模式
認為人是一種理性動物,追求最大的成果與利益。主要論點:
(1)問題是可以明確界定的
(2)解決問題所涉及的目標與價值是可以確定的
Burns也提出互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的觀念。
Burns 認為互易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的關係,乃是基於價值的互換,而此種價值則包括經濟的、政治的及心理的性質。從此一觀點可知,領導者和部屬的關係是一種磋商的過程,而不是持久性目的的關係。
他同時認為以往領導理論大多著眼於經濟上利益關係的交換,故皆應視為互易領導取向(Burns,1978)。歸納理論後,作者將「互易領導」定義為:「領導者運用磋商、互惠、獎懲及妥協的策略,滿足成員的需求和期望,並提供有條件的酬賞,以使成員努力完成工作的領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