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鑑賞與批評的基本假定
艾斯納(1985)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主要分為鑑賞和批評兩部分。此一藝術典範研究途逕的基本前提是教育實務極具複雜性和偶發性,很難加以預測和控制;教育改進的力量是來自教師對其本身所作所為的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增加,而不完全是靠科學方法的使用(Eisner,1985,104)。在此前提下,教育鑑賞與批評有下列五種基本假定(Eisner,1985,180):
1.要描述像教室一般的複雜社會情境特質,就必須觀察這些特質之間所發生的交互作用。
2.觀察這些特質,不僅需要查看(looking),而且要按照某些參考架構,來辨識其重要性。就此而言,觀察在本質上即是一種認知的成就,而不 只是一種行為表現而已。
3.情境可用許多方式來描述。例如社會情境可藉定理、數字、散文、詩歌、錄影帶、電影和照片等方式加以描述。
4.每種呈現方式在表達個人所觀察到的重要特質時,都有其效用與限制。
5.無論任何方式的描述,其功能是在幫助某些人或團體使其更加瞭解所描述的情境。因此,批判性敘述的功能,即在協助人們覺察、瞭解和評價教育實際和結果的特徵與品質。
從這些基本假定來看,可知教育鑑賞與批評是一種質的評鑑途逕,將受評對象(如教室生活)置於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來加以觀察,在社會情境的脈絡之下,依照適切的參照架構來辨識重要的情境特質,並應用各種表達方式加以描述,以協助大眾對所描述的教育現象更能夠理解與評價。
......................................................................................................................................................
教育鑑賞的意義、目的和方法
鑑賞是感知的藝術(appreciation art), 不是評鑑者的喜好或偏好。其目的是要覺察、瞭解和經驗教育現象的特徵及品質(Eisner,1985,104)。至於如何進行鑑賞呢?鑑賞者要具備什麼條件呢?艾斯納以品酒為例,認為鑑賞者必須是一個長期而細心關注各種酒的人, 並具有辨識酒類的最細緻品質(the most subtle qualities)的味覺能力, 且根據酒的強度、顏色、氣味、飲後餘韻、刺激性和特殊風味等品質範圍,和豐富的酒類經驗,及細膩的味覺能力而對酒的品質做判斷(Eisner,1985,104)。
然而除了鑑賞者的經驗和能力之外,教育現象的品質範圍如何確認呢?根據艾斯納的看法,鑑賞有賴於預在圖像(anticipatory schemata)的區別運用, 透過這些圖像,可以總括整個教育現象,並使其明確而具體可見。
例如,若要尋找教室所顯示的競爭現象及來源,必須透過各種想像來確定什麼是競爭,如兒童講話的語調、站立的姿勢和談話的內容等,並將這些語調、姿勢和內容置於生活背景來了解其重要的意義。換言之,要知道什麼是競爭,不但需要預在圖像的應用,也需要了解這些圖像在生活背景中的功用,假如忽略了背景情境因素,則可能造成嚴重的錯誤詮釋(黃政傑,民76,167; Eisner,1985,153)。
由此可知,進行教育鑑賞時,鑑賞者首先要具備長期而豐富從事教育的經驗背景,其次要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再來是要透過預在圖像以適當地確認所要觀察教育現象的品質範圍,然後鑑賞者再把這些教育現象置於背景情境中以了解其重要的意義並下判斷,經過這種理性的判斷活動,就能夠感知教育現象的品質。
....................................................................................................................................................................
教育批評的意義、目的和方法
批評是展露的藝術(the art of disclosure),是在辨識受評對象的特徵和品質,用語文來描述這些特徵和品質,以協助未經鑑賞過程者,能夠了解鑑賞者所鑑賞的對象(Eisner,1985,105)。
艾斯納引用杜威(Dewey)在「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中「批評的目的是藝術作品知覺的再教育」觀點,認為批評的目的就是「展露」(disclo-sure),而其最終目的是藉由教育現象的描述和解釋,
以獲得某些教育實際和如何改進這些教育實際的結論(Eisner, 1985,98 )。
然而教育現象的重要品質如何展露出來呢?展露時如何表現所經驗到的生氣活力和重要性呢?因為批評的工作在於提供多采多姿的描述,以使他人能明白看出教室所發生的事物,所以批評時需要進行的工作是預示輪廓、啟發聯想、間接暗示、隱含指涉和描寫表現,而不是轉譯。在進行這些批評工作時,評鑑者主要的方法就是譬喻和類推,聯想和暗示(Eisner,1985,92-93)。 因此批評的語言不但要豐富,而且要多采多姿,以使讀者能經驗到教育現象的品質和批評者的經驗品質。此外進行教育批評時要考慮三個主要層面,但不意味這三個層面必須各自獨立或要依序進行(Eisner,1985,94-98):
1.描述(description):所謂描述就是描繪刻劃和描寫表現所注意到的普遍而完全的教育現象。例如教室的問題型式和數量;教師或教室給予訪視者的印象和想象;討論的時間多寡等等。雖然描述會具有某種程度的深度說明,但是描述的基本取向是在說明顯而易見的教育現象特質,而不是在進行豐富而深度的說明(the descriptive aspect of criticism is thinner than it is thick)。
2.解釋(interpretation):所謂解釋就是在社會背景之下,致力於了解各種不同的活動形式的意義和重要性。例如,對於已了解書本內容的三年級學生,教師給予的外在酬賞有何意義?當學生爭著要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那些筆直、搖晃的手臂和渴望,對教師和學生有何意義?學校在課程方面對各科教學時間的分配和排課位置,傳達什麼訊息給學生?想要回答這類的問題就需要經過解釋的程序和具有設身處地的能力,而且要廣博精通地使用各種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具備從學校經驗而來的實際知識,從而感知像閱讀書本、搖晃手臂和課程時間分配等文化符號(cultural symbols)的意義。
3.評鑑(evaluation):所謂評鑑就是在處理教育現象具有什麼重要性或價值性等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針對教育現象的重要意義做某些價值判斷的意思。因為教育批評必須根據一組教育規準來判斷教育現象的價值,所以在做價值判斷時,除了要具備觀察到教育細緻品質的能力和能夠解釋這些細緻品質的意義及說明其具有的功用外,也要擁有堅實的教育哲學、教育史和教育理論背景,以了解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和其他已實施過的變通方案所蘊含的價值。至於評鑑規準則要依該教育現象的特性來選擇適合的規準,不應拿評鑑教響樂的規準,來批評小提琴演奏的優劣(黃政傑,民76,170 )。
..........................................................................................................................................................................................
教育批評的信度與效度
分析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可知這種評鑑途徑具有下列五項特點:
一、教育鑑賞與批評不是科學取向而是藝術取向:科學量化的教育評鑑概念雖然有其重要貢獻,但藝術取向的教育批評與鑑賞,透過感知和展露的藝術,可以擴展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範圍,其最終的目的是在改進學生的教育生活品質。
二、教育鑑賞是教育批評的必要條件:教育鑑賞的目的是在提供批評的素材;鑑賞是私人的,批評是公開的;鑑賞需要感知,批評需要透過藝術形式的展露以使教育品質清晰逼真而可見;有效的批評需要鑑賞的過程,但鑑賞則不需要批評的過程(Eisner,1985,93)。
三、鑑賞、描述、解釋和評鑑是教育鑑賞和批評的四個層面,除了鑑賞是描述、解釋和評鑑的先決條件外,描述、解釋和評鑑等三個層面並無邏輯順序之分。描述的目的是在展現教育現象的重要品質,解釋的目的是在找出這些重要品質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功能,評鑑的目的是在判斷這些教育品質在教育上的價值與重要性。
四、教育鑑賞與批評可以透過多種呈現方式來展現:散文、詩歌、錄影帶、電影、照片和數字等均是描述教育情境的方式,評鑑者可運用多種方式來展現真實的教育情境。
五、透過參照的適切性和結構的確證來確保教育鑑賞與批評的品質:教育鑑賞與批評要使用適切的語言、錄影帶、錄音帶和照片,使讀者能察覺教育批評的現象;教育鑑賞與批評也要注重各種證據之間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以去除讀者對鑑賞與批評的任何懷疑。
雖然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擴大了教育評鑑者的視野與方法,其評鑑理論具有相當大的價值,但若干學者認為用此途徑進行教育評鑑時仍有一些限制。
一、教育批評時,採用譬喻、暗示、隱喻和類推的語言,雖然生動、自然,而不是平舖直述或枯燥乏味。但是太過藝術化的描述,可能使讀者對事實的理解產生混淆(黃政傑,民76,174)。
二、教育批評強調感情的帶入,是一感情充斥的描述,容易產生評鑑者的偏見,也會引導讀者形成偏差的結(黃政傑,民76,174)。
三、教育鑑賞與批評的實施,為了了解和評價教育現象之持久、普遍和重要的品質,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具備良好的能力。
四、教育鑑賞與批評將評鑑者當作是一種評鑑工具,不同的評鑑者具有不同的感知、描述、解釋和評鑑能力,在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下,可能產生不同的結論。史克立芬(Scriven,1983,254)認為教育鑑賞與批評的途徑受到相對意識型態(relativist ideology )的影響,認為各種價值均是相對的,因此無法判斷何者為正確或不正確的結論。
柒、結論
教育評鑑理論發展至今,以達專業化的程度,講究的是真評鑑,以期透過評鑑來改善教育品質。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的評鑑理論是一相當成熟的評鑑途徑,雖然其實施仍有一些限制,但應用於教室生活的評鑑,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有待教育研究者在實際教育情境中加以應用和改進。
艾斯納(1985)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主要分為鑑賞和批評兩部分。此一藝術典範研究途逕的基本前提是教育實務極具複雜性和偶發性,很難加以預測和控制;教育改進的力量是來自教師對其本身所作所為的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增加,而不完全是靠科學方法的使用(Eisner,1985,104)。在此前提下,教育鑑賞與批評有下列五種基本假定(Eisner,1985,180):
1.要描述像教室一般的複雜社會情境特質,就必須觀察這些特質之間所發生的交互作用。
2.觀察這些特質,不僅需要查看(looking),而且要按照某些參考架構,來辨識其重要性。就此而言,觀察在本質上即是一種認知的成就,而不 只是一種行為表現而已。
3.情境可用許多方式來描述。例如社會情境可藉定理、數字、散文、詩歌、錄影帶、電影和照片等方式加以描述。
4.每種呈現方式在表達個人所觀察到的重要特質時,都有其效用與限制。
5.無論任何方式的描述,其功能是在幫助某些人或團體使其更加瞭解所描述的情境。因此,批判性敘述的功能,即在協助人們覺察、瞭解和評價教育實際和結果的特徵與品質。
從這些基本假定來看,可知教育鑑賞與批評是一種質的評鑑途逕,將受評對象(如教室生活)置於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來加以觀察,在社會情境的脈絡之下,依照適切的參照架構來辨識重要的情境特質,並應用各種表達方式加以描述,以協助大眾對所描述的教育現象更能夠理解與評價。
......................................................................................................................................................
教育鑑賞的意義、目的和方法
鑑賞是感知的藝術(appreciation art), 不是評鑑者的喜好或偏好。其目的是要覺察、瞭解和經驗教育現象的特徵及品質(Eisner,1985,104)。至於如何進行鑑賞呢?鑑賞者要具備什麼條件呢?艾斯納以品酒為例,認為鑑賞者必須是一個長期而細心關注各種酒的人, 並具有辨識酒類的最細緻品質(the most subtle qualities)的味覺能力, 且根據酒的強度、顏色、氣味、飲後餘韻、刺激性和特殊風味等品質範圍,和豐富的酒類經驗,及細膩的味覺能力而對酒的品質做判斷(Eisner,1985,104)。
然而除了鑑賞者的經驗和能力之外,教育現象的品質範圍如何確認呢?根據艾斯納的看法,鑑賞有賴於預在圖像(anticipatory schemata)的區別運用, 透過這些圖像,可以總括整個教育現象,並使其明確而具體可見。
例如,若要尋找教室所顯示的競爭現象及來源,必須透過各種想像來確定什麼是競爭,如兒童講話的語調、站立的姿勢和談話的內容等,並將這些語調、姿勢和內容置於生活背景來了解其重要的意義。換言之,要知道什麼是競爭,不但需要預在圖像的應用,也需要了解這些圖像在生活背景中的功用,假如忽略了背景情境因素,則可能造成嚴重的錯誤詮釋(黃政傑,民76,167; Eisner,1985,153)。
由此可知,進行教育鑑賞時,鑑賞者首先要具備長期而豐富從事教育的經驗背景,其次要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再來是要透過預在圖像以適當地確認所要觀察教育現象的品質範圍,然後鑑賞者再把這些教育現象置於背景情境中以了解其重要的意義並下判斷,經過這種理性的判斷活動,就能夠感知教育現象的品質。
....................................................................................................................................................................
教育批評的意義、目的和方法
批評是展露的藝術(the art of disclosure),是在辨識受評對象的特徵和品質,用語文來描述這些特徵和品質,以協助未經鑑賞過程者,能夠了解鑑賞者所鑑賞的對象(Eisner,1985,105)。
艾斯納引用杜威(Dewey)在「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中「批評的目的是藝術作品知覺的再教育」觀點,認為批評的目的就是「展露」(disclo-sure),而其最終目的是藉由教育現象的描述和解釋,
以獲得某些教育實際和如何改進這些教育實際的結論(Eisner, 1985,98 )。
然而教育現象的重要品質如何展露出來呢?展露時如何表現所經驗到的生氣活力和重要性呢?因為批評的工作在於提供多采多姿的描述,以使他人能明白看出教室所發生的事物,所以批評時需要進行的工作是預示輪廓、啟發聯想、間接暗示、隱含指涉和描寫表現,而不是轉譯。在進行這些批評工作時,評鑑者主要的方法就是譬喻和類推,聯想和暗示(Eisner,1985,92-93)。 因此批評的語言不但要豐富,而且要多采多姿,以使讀者能經驗到教育現象的品質和批評者的經驗品質。此外進行教育批評時要考慮三個主要層面,但不意味這三個層面必須各自獨立或要依序進行(Eisner,1985,94-98):
1.描述(description):所謂描述就是描繪刻劃和描寫表現所注意到的普遍而完全的教育現象。例如教室的問題型式和數量;教師或教室給予訪視者的印象和想象;討論的時間多寡等等。雖然描述會具有某種程度的深度說明,但是描述的基本取向是在說明顯而易見的教育現象特質,而不是在進行豐富而深度的說明(the descriptive aspect of criticism is thinner than it is thick)。
2.解釋(interpretation):所謂解釋就是在社會背景之下,致力於了解各種不同的活動形式的意義和重要性。例如,對於已了解書本內容的三年級學生,教師給予的外在酬賞有何意義?當學生爭著要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那些筆直、搖晃的手臂和渴望,對教師和學生有何意義?學校在課程方面對各科教學時間的分配和排課位置,傳達什麼訊息給學生?想要回答這類的問題就需要經過解釋的程序和具有設身處地的能力,而且要廣博精通地使用各種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具備從學校經驗而來的實際知識,從而感知像閱讀書本、搖晃手臂和課程時間分配等文化符號(cultural symbols)的意義。
3.評鑑(evaluation):所謂評鑑就是在處理教育現象具有什麼重要性或價值性等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針對教育現象的重要意義做某些價值判斷的意思。因為教育批評必須根據一組教育規準來判斷教育現象的價值,所以在做價值判斷時,除了要具備觀察到教育細緻品質的能力和能夠解釋這些細緻品質的意義及說明其具有的功用外,也要擁有堅實的教育哲學、教育史和教育理論背景,以了解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和其他已實施過的變通方案所蘊含的價值。至於評鑑規準則要依該教育現象的特性來選擇適合的規準,不應拿評鑑教響樂的規準,來批評小提琴演奏的優劣(黃政傑,民76,170 )。
..........................................................................................................................................................................................
教育批評的信度與效度
分析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可知這種評鑑途徑具有下列五項特點:
一、教育鑑賞與批評不是科學取向而是藝術取向:科學量化的教育評鑑概念雖然有其重要貢獻,但藝術取向的教育批評與鑑賞,透過感知和展露的藝術,可以擴展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範圍,其最終的目的是在改進學生的教育生活品質。
二、教育鑑賞是教育批評的必要條件:教育鑑賞的目的是在提供批評的素材;鑑賞是私人的,批評是公開的;鑑賞需要感知,批評需要透過藝術形式的展露以使教育品質清晰逼真而可見;有效的批評需要鑑賞的過程,但鑑賞則不需要批評的過程(Eisner,1985,93)。
三、鑑賞、描述、解釋和評鑑是教育鑑賞和批評的四個層面,除了鑑賞是描述、解釋和評鑑的先決條件外,描述、解釋和評鑑等三個層面並無邏輯順序之分。描述的目的是在展現教育現象的重要品質,解釋的目的是在找出這些重要品質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功能,評鑑的目的是在判斷這些教育品質在教育上的價值與重要性。
四、教育鑑賞與批評可以透過多種呈現方式來展現:散文、詩歌、錄影帶、電影、照片和數字等均是描述教育情境的方式,評鑑者可運用多種方式來展現真實的教育情境。
五、透過參照的適切性和結構的確證來確保教育鑑賞與批評的品質:教育鑑賞與批評要使用適切的語言、錄影帶、錄音帶和照片,使讀者能察覺教育批評的現象;教育鑑賞與批評也要注重各種證據之間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以去除讀者對鑑賞與批評的任何懷疑。
雖然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理論擴大了教育評鑑者的視野與方法,其評鑑理論具有相當大的價值,但若干學者認為用此途徑進行教育評鑑時仍有一些限制。
一、教育批評時,採用譬喻、暗示、隱喻和類推的語言,雖然生動、自然,而不是平舖直述或枯燥乏味。但是太過藝術化的描述,可能使讀者對事實的理解產生混淆(黃政傑,民76,174)。
二、教育批評強調感情的帶入,是一感情充斥的描述,容易產生評鑑者的偏見,也會引導讀者形成偏差的結(黃政傑,民76,174)。
三、教育鑑賞與批評的實施,為了了解和評價教育現象之持久、普遍和重要的品質,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和具備良好的能力。
四、教育鑑賞與批評將評鑑者當作是一種評鑑工具,不同的評鑑者具有不同的感知、描述、解釋和評鑑能力,在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下,可能產生不同的結論。史克立芬(Scriven,1983,254)認為教育鑑賞與批評的途徑受到相對意識型態(relativist ideology )的影響,認為各種價值均是相對的,因此無法判斷何者為正確或不正確的結論。
柒、結論
教育評鑑理論發展至今,以達專業化的程度,講究的是真評鑑,以期透過評鑑來改善教育品質。艾斯納的教育鑑賞與批評的評鑑理論是一相當成熟的評鑑途徑,雖然其實施仍有一些限制,但應用於教室生活的評鑑,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有待教育研究者在實際教育情境中加以應用和改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