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為什麼叫metaphysics?

•第一原理即是形上學,源於人類好奇,是學問家所要追求的。

•形上學是研究“作為存有的存在(或存在方式)”,也就是研究“範疇”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對於柏拉圖理型論的修正

•他認為柏拉圖無法證明理型有其獨立超越於個別事物的自體存在,而且理型論也無法解釋現實事物的運動變化。因而他修正理型說,認為理型即在個物之中,離開個物,別無獨立實在的理型可言。因此理型成為感覺事物的內在本質。

•但他與柏拉圖仍有相同處,在於他也認為真正的知識應該探求感覺事物的普遍本質,感覺經驗本身並不能構成知識。

•亞里斯多德「神」的概念可視為柏拉圖的「善的理型」。但更具動力因與目的因。不是人格神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具有目的論性格,認為「善」是一切事物所企獲的目標,能夠獲致善或目的行為才是正當的。

•他循行為實踐的經驗性探求建立倫理學,認為人有普遍相同的自然傾向,從平常的道德判斷終可歸納出具普效性的道德法則。

•是一種實踐的倫理學。「我們探討不是為了知道德行是什麼,而是為了成為善良的人。」

所以,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活動,那什麼是「德」?(virtue)

•一切善的行為共同特徵為:具有某種秩序、均衡或比例。

•德,指的是在”過”與”不及”兩種極端的中道(mean)。

•所謂的行德(moral virtue,倫理德行)是「一種選擇的意向,本質上存乎某一規則所決定而相對於我們的一種適度;該一規則乃是具有實踐智慧之人依之以決定適度的。」

行德必須出自行為者自由意志的抉擇

•自由意志抉擇的步驟

1.欲望(desire)─行為的開端

2.慎思(deliberation)─將所有的手段分析

3.覺知(perception)─找出最有可能的手段

4.抉擇(choice)

5.行動(act)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

•德行是在一切行為中採取介於過與不及的合適態度;

•中庸是「相對於我們」,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因此,道德規範不是一絕對法則,而是審度時勢後的慎思行動。

•能知不一定能行,人會有Akrasis的問題。

小結─亞里斯多德論行德(moral virtues)

•德行是人後天養成的習慣或傾向;

•德行是自由意志的行為;

•德行的重點在「中庸」、「適度」;

•德行是一種實踐。

除了行德外,還有智(知)德….. (intellectual virtue)

•依據兩種理性機能,將知德(知識德行,智德)分為兩類:觀照與計量。

•觀照:對於永恆必然的存在對象能予理論性的觀照,又分為「理論知識」(episteme)與理智(nous)。前者企圖建立永恆必然存在者的論證性知識,後者則專事探求普遍自明的原理。sophia則是此兩者的融合。

•計量:包括技藝知識(techne)與實踐智慧(phronesis),前者依規則製造事物。後者又分為三:關係個人、家庭(經濟學)及國家(政治學)。

•此外,知德尚包括prudence與cleverness, judgment等。

人生的無上至福是理論的沈思與觀照

•理論沈思是理性的最高活動,是最高的靈魂機能所發揮出來的靈性活動;

•它比其他活動更持久;

•它是彰顯人性之卓越的最愉快活動;

•它是對哲學的愛,它即是目的本身;

•幸福應涵蓋閒暇,而哲學的探求最能使人領略閒暇;

•理論觀照的對象包括形上學與數學永恆不變的理型;其中形上學的對象即上帝自體。在〈Eudemian Ethics〉中提出後一種說法,但在〈Nicomachean Ethics〉則無此種明顯宗教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ea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