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摘錄自《羅吉斯諮商理論初探》第四章 作者廖鳳池 天馬出版社

*************************************

本文根據會心團體創始人卡爾﹒羅吉斯先生 (CarlRogers,1970) 所著「羅吉斯在會心團體」 (Carl Rogers on Encounter Groups ) 一書內容 , 摘要介紹真正的會心團體 , 內容包括 : 會心團體是什麼 ? 會心團體的催化員 , 會心團體的歷程等、希望能清楚界定及明確介紹會心團體 , 帶領讀者走入真正會心的世界。

第一 會心團體是什麼

一、會心團體的起源

自有人類以來 , 就有各式各樣的團體及聚會活動……羅吉斯1946~1947年間 , 於支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 推動一種密集團體稱為會心團體。 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復員之際 , 團體是用來提供具碩士以上學位的工作者一個短期而密集的訓練課程 , 以協助他們成為一個有能力對退伍復員軍人從事個人諮商服務的工作者。

羅吉斯…認為太多的認知訓練對這些學員並無助益 , 因此嘗試以每天數小時的小團體密集體驗的方式 , 希望協助他們增加對自己的暸解 , 並覺察那些會阻礙諮商關係建立自綁手腳的態度 , 同時 , 也透過此種方式達到和他們建立關係以關懷協助其做好諮商工作之目的。這個團體將體驗性與認知性的學習熔於一爐 , 同時也對個人具有治療性的功能。它也提供成員許多深刻而有意義的經驗 , 對他們後來從事個人諮商工作頗有助益。

羅吉斯在支加哥大學所帶領的團體事實上兼具促進個人成長發展及人際溝通能力的雙重功能 ; 此外 , 它也比訓練團體強調體驗性及治療性的取向

 

二、會心團體的特徵與基本假定

       根據羅吉斯的說法 , 小團體通常是由 8~18 人所組成 , 密集體驗則指利用一次週末、一週七天有或數週時間的聚會 , 亦有每週聚會一至二次 , 持續相當長時間 , 或是一次聚會二十四小時以上者 ( 此種團體特別稱之為馬拉松團體 ,marathon groups ) 。而會心團體基本上是非結構性 ,由團體自定目標及成員自我指導的 , 團體經驗經常 ( 但非必然 ) 包括一些認知性材料的提供 ( 如介紹團體內容 ), 團體領導者則僅負責催化成員彼此表達感情與想法等基本工作 , 不論領導者或成員均專注於團體中個人互動的過程與動力性上。

要對會心團體的性質做明確的界定事實上是頗為困難的事情 , 羅吉斯曾以下述一些實際具體的假定來設法加以建構 (Rogers,1970,p.p.7~8)?

l        在一個密集聚會的團體中 , 催化員營造一種安全的心理氣氛 , 將使自由表達及減少防衛得以逐漸展現。在此種氣氛下 , 每→個成員傾向於直接表達當下他對別人及自己的情感反應。

l        透過彼此自由表達真實的、正向或負向的情感 , 可以建立互相信賴,並使每一成員朝向更能接納個人整體存在的現況 ( 包括個人的生理、情緒、智慧及潛能等 ) 。

l        在個體減少僵固的防衛作用後 , 透過專業的方法、步驟及所建立的關係,可使個體的自我改變因威脅感減低而變得更有可能。經由防衛減少 , 個體將更能互相傾聽 , 更能夠彼此學習 , 因而獲得較大的自我擴展

l        團體將發展彼此回饋的方式 , 促使個人能獲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反感受 , 以及自己在人際關係上所呈現的面向。由於更多的自由及進一步的溝通 , 新的想法 , 新的觀念 , 及新的方向均可能出現 , 改變的可能性將成為被期待而非被脅迫之事

l        團體經驗中所得的體驗 , 將暫時或較持久地影響及個人與配偶、小孩、學生、部屬、同儕 , 甚至上司等所有人際網絡。

        …研究發現即使在無領導者的團體 , 亦即成員僅係密集地聚會 , 但並無一人名為催化員或領導者的狀況下 , 團體所發展的過程與一般團體歷程並無顯著的不同。因此 , 不同團體的主要差異 , 可以說是領導者或催化員的帶領方式及觀點不同所致。

 

第二節會心團體的過程

在本節中我們將詳細介紹會心團體進行的過程 , 首先先做一個簡要的描述 :

由於會心團體具有非結構性的本質 , 因此參與的成員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要如何運用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時間一一也許只是一個週末的八小時 , 或是長達一週超過四十小時的團體。通常 , 成員間一開始會忐忑、焦慮 , 甚至有些氣憤一一尤其是對團體缺乏結構感到不滿直到漸漸大家發現團體的主要目標似乎是促使每一個成員找出和別人及和自己建立關係的途徑 , 然後 , 他們慢慢的 , 嘗試性的 , 戒懼審慎的開始探討他們對他人及對自己的情感。事實逐漸顯示他們起初的表現都是虛假、帶著面具的 , 只有等到真正的情感及真實的人出現 , 脫離外表防衛的軀殼 , 內在真實的人才隨著流逝的時光而逐步展現出來。一點一滴地進展 , 一種真誠溝通的感覺建立起來了, 而真實的人則從眾人包圍的藩籬內走出來 , 帶著他一些些真實的情感。起先他以為他真實的表達將不被接受 , 但令人驚詫的是在他表達較多真實的情感後 , 更被其他成員所接納。負向的情感是最不敢表達的 , 因為成員總認為他的氣憤懊惱的感受不可能被別人接受, 因此一種很平常的發展是團體逐漸建立起信任感來 , 同時一種溫暖、互相喜愛的感覺逐漸出現。成員甚至有機會感受到一種比配偶和家人更親近的親密感受 , 因為在團體中他們透露一些更深層更完全的自我 , 這是許多家庭環境所不允許的。就這樣 , 在這種團體中, 個人將比在一般的社交或工作關係中更能完全的瞭解自己及其他的人 , 他變得與他人及內在的自我有深刻的認識 , 如果不是這樣 , 他的自我將一直隱藏在虛假的面具之後。此後 , 他將和別人有更好的關係 , 不僅是在此團體中 , 在往後的日常生活情境亦然。 (Rogers, 1970,p.p.8~9)

究竟一個會心團體進行的過程中發生了些什麼 ? 這是一個頗難探究或描述的問題。以下所述羅吉斯對會心團體過程詳細的描述 , 只是一種單純直接本質性的描述 , 並非企圖建立高層次抽象性的理論。由於在十二、四十、六十或甚至更多小時的密集聚會中 , 成員有極其複雜的言語、行為和心理的互動 , 下述十五種現象只是團體中可能出現的狀況 , 很難說那一個會先出現 , 或是那一個會在多早時間裡出現 , 這只是羅吉斯的體驗歸納所得的一些現象罷了。

 

    1. 四處磨菇 (milling around )

當領導者或催化員清楚地說明這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團體 , 沒有人需要替團體決定方向或給予指導後 , 團體將出現一段迷惑的時期 , 驚心的沈默 , 表面社交性的互動 , 似雞尾酒會式的交談 , 心理的挫折感, 明顯而嚴重的缺乏連續性。成員對於「除非我們主動提供 , 否則團體將不會有結構 , 我們搞不清楚我們的目的 , 甚至於我們彼此都不認識 , 但我們均已承諾聚在一起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的事實 , 面面相噓, 手足無措。此種情境下 , 迷惑與挫折是自然的現象 , 談話毫無連續性 , 成員甲可能提出他的個人意見 , 成員乙則對另一些事發表看法 , 彼此並不搭調。可能有人提議要進行自我介紹 , 接下來大家會熱烈地探討諸如「誰應告訴我們該做些什麼 ? 」、「我們之中誰應負起責任 ? 」、「團體的目的何在 ? 」等話題。

 

 2. 對於個人表白與探究的抗拒 (Resistance to personal expres-Sion or exploration

在四處磨菇之時 , 有些成員可能表現出個人的態度 , 還將在團體成員中引發矛盾的反應。曾有一個經歷此一經驗的成員寫出下述的感言 : 「我表現在世界之前有一個自我 , 而私下我更親密的另有一個自我。我嘗試對別人表現能力、知識、灑脫、毫無問題的一面。為了成就這樣的形象 , 我會以一種當時或稍後變得錯誤、人工化或『不是真實的我』的方式來行動 , 否則我會認為若我表達實際情形 , 我將展現出一種不完美的自我出來。

「我內在的自我 , 正好與我呈現在別人面前的形象相反 , 是具有頗多憂慮懷疑的。我觸及內在自我的價值是頗為猶豫的主題 , 同時也要看別人有什麼樣的反應而定。有時這種私下自我的表白會令人覺得毫無價值。」

這就是成員傾向於表現公眾面前的我 , 而緩慢地、害怕地、且矛盾地採取表露某些私人的自我的狀況。

在一個密集團體開始的早期 , 曾有一個被要求寫出他不想在團體中說出來的感覺的成員 , 做如下的表白 : 「我無法輕易地和人建立關係 ' 我擁有一個幾乎無法穿透的面具 , 沒有什麼能夠進來傷害我 , 但我也無法有任何訊息表達出去。我壓抑住許多情緒 , 因此使我緊閉情緒的波濤 , 這樣做我實在不會感到快樂 , 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這位成員顯然生活在個人的避難所中 , 除了這種消極退怯的方式之外 , 他甚至不敢傳送出一絲求助的訊息。

在另一個團體裡 , 當一個成員開始說出他與他太太間不諧的話題時 , 另一個成員立即制止他說 : 「你真的要談這個話題嗎 ? 你是不是要誘使團體走向超過你想走的範疇 ? 你怎麼知道這個團體是可以信賴的 ? 你回家後要把你在團體中所說的告訴你太太 , 或是不告訴她 ? 我認為你不適合繼續說下去。」第三個成員的警告似乎是在表達他自己害怕表白自我及對團體缺乏信任的感受。

 

3. 描述過去的情緒感受 (Description of past feelings )

經過對團體的可信賴性之猶豫及探索自我的冒險之後 , 情感的表達將成為討論的重心。業務員訴說他在企業中某些情況下的挫折感 , 家庭主婦談及他和孩子們的問題。以下是團體錄音的片斷 :

比爾 : 當妳氣憤時會怎樣 ? 或是妳不會生氣 ?

希絲特 : 會 , 我會生氣 , 而且當我氣急敗壞時 , 我 ...我幾乎 ...我認為那個激怒我的人是一個無情冷酷的人一一到現在我仍然認為我們的女訓導長是那種有很攻擊性個性的女人 , 否則她怎麼會強制大學生遵從不合情理的校規 , 這種女人只會把我激到憤怒到極點 , 我的意思就是這樣 , 而然後我 ...我 ......

催化員 : 然後怎樣 , 妳會怎麼做呢 ?

        希絲特 : 我發現每當我處於這種狀況 , 我會以很尖銳的聲調出擊 , 不然我就是拒絕表示意見一一「好吧 ! 反正這是她的方式」一一 我不記得我曾經真正暴發過脾氣。

喬伊 : 妳總是退怯 , 認為抗爭也沒有用。

催化員 : 妳說妳會用尖銳的聲調 , 是在對她的時候 , 還是在對別人講話的時候 ?

希絲特 : 哦 , 對 ! 是針對她。

這就是在團體初期探討一個過去發生在團體外的情緒感受的例子, 探討的是「彼時彼地」 (there and then ) 的一段曾經存在的感受。

 

4. 表達負向的情緒感受 (Expression of negative feelings )

       在團體中最早表達出來真實重要的「此時此地」 (here and now) 感受 , 通常是對成員或領導者負向態度的表白。當團體進行互相認識一段時間後 , 某個女成員說出她不想只說出自己的外在地位而使人不明白她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時 , 另一個成員嚴詞批評她不該有這種不合作的方式 , 在團體中突顯自己 , 這是第一次公開表白當下個人的情緒感受。經常成員會攻擊領導者未能給團體適切的引導 , 例如一個成員在團體開始不久對領導者抱怨 : 「你真該被責備 , 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把我們安排好 ? 你應該要維持秩序 , 因為你年紀最大,就像一個老師該做的那樣 , 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們會有一大堆麻煩 , 而且不會有任何收獲。( 接著轉向兩個正在玩耍吵鬧的小男孩 ) 把他們趕出去 ! 看 ! 你一定要帶我們做點什麼才行 ! 」

為何首次出現的情緒感受是負向的呢 ? 可能的答案是 :(1) 這是考驗團體自由程度及可信賴性的最好方式 , 這樣我可以看看團體是否真的可以讓我表達自我 , 不論正向或負向的一面 ? 這裡是否真的是安全的地方 ? 我會不會被處罰 ?(2) 另一個理由是深層正向的情緒感受遠比直接負向感受難以表達 , 而且更具有危險性。假若我說我愛你 , 我將陷入極易被拒絕而受到傷害的境地 ; 如果我說我討厭你 , 至少我是一個攻擊者 , 較易防衛自己。不管如何 , 負向情緒感受的表白通常是最先出現的此時此地的感受。

 

5. 開始表達及探討個人有意義的部份 (Expre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personally meaninful material )

很奇怪的 , 當成員表達了開始時迷惑或負向的情緒後, 接著有些成員會開始以一種重要的方式表露自己 , 因為他已經發現他是團體的一員 , 這是他的團體 , 他可以影響團體朝他期待的方向進行 , 而且他也已體驗到表達負向情緒感受會被接納或同化 , 不致於有嚴重的後果。他知道這裡是頗為自由的 , 容許冒險的自由。團體信任的氣氛開始出現 , 因此他放膽讓大家知道一切有關自己較深層的部份。

有個成員說出他陷入某種痛苦的矛盾中 , 因為他發現要和他的太太溝通是不可能的 ; 一個從事高科技實驗研究的科學家說出他痛苦孤獨的感覺 , 他從出生到現在沒有一個真正深交的朋友 , 說到激動時甚在落淚 , 使人感覺到他強忍寂寞已有多年 ; 一個精神科醫師訴說他的病人自殺後帶給他的罪疚感 ; 一個四十歲的男人說到他那永不放鬆對他控制他控制的母親。曾經有位成員描述這段「走向自我核心的旅程」 , 說這通常是頗為痛苦的過程。

 

6. 表達團體當下的人際感受 (The expression of immediate Interpersonal feelings in the group )

不管是快或慢 , 此階段的出現 , 代表團體成員間互相開放表達當時所體驗到的感受的明朗化時刻已經到來。例如 : 「你的沈默使我感到受威脅。」、「妳使我想到我媽媽 , 她總是教訓我。」 、「當第一眼我看到你時 , 我立即有不喜歡你的感覺。」、「對我而言 , 你真是團體中可呼吸到唯一的新鮮空氣。」、「我喜歡你的親切和笑容。」、「每次你講話我就更不喜歡你。」不論所表達的情緒感受是正向或負向的 , 上述的態度都可能是信任氣氛增強的表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ea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